圓融世界 法海飄香
 
得獎欣賞《法苑珠林》導讀

98年論文入選
法鼓佛教學院佛學碩士班
李貴蘭

  《法苑珠林》導讀

佛學浩瀚三藏精深,該如何深入呢?本文導讀《法苑珠林》以為方便入門。
百冊《大正藏》,依阿含部、本緣部、般若部乃至事彙部、敦煌寫本部等二十部類。《法苑珠林》屬於事彙部類下事彙部下之百科辭書,與《經律異相》、《諸經要集》、《法門名義集》、《釋氏要覽》同此門。

《經律異相》梁寶唱法師(生卒年未詳)集,《法門名義集》唐李師政居士(生卒年不詳)撰,《釋氏要覽》宋道誠法師集,百卷《法苑珠林》、二十卷《諸經要集》則為唐道世法師(596∼682,以下簡稱「道世」)撰集。本篇導讀百卷《法苑珠林》,試引初學者賞閱此「佛教百科全書」。文分四:道世簡介、《法苑珠林》述略、版本考、體例。

 

壹、道世生平、著作簡介

唐道世法師,俗姓韓,字玄惲,因避太宗諱,以字行世。 祖籍伊闕(今河南洛陽縣南),祖代因官落籍京兆(今陜西長安縣西北)。十二歲靈感寺(後改名為青龍寺)出家,後從玄琬律師(562∼636)學習,二十歲至弘福寺從智首律師(567∼635)受具戒。貞觀十九玄奘法師(602∼664)自印歸國並奉詔弘福寺譯經,道世入譯場。五十三歲成為慈恩寺五十位大德之一,高宗顯慶年中皇太子詔住京師西明寺,道世學識博洽,與道宣共揚律學。顯慶四年因「讀一切經,隨情逐要」於麟德三年完成《法苑珠林》初稿,總章元年(668)全書撰畢,《諸經要集》亦隨之告成。高宗弘道元年(682)道世卒,世壽八十七。《法苑珠林》共注入十年心血始完成。

道世與道宣律師(以下簡稱「道宣」)同在智首律師座下受具足戒,同門師兄弟關係密切。道宣弘宣律法,道世即為助理。道世於《法苑珠林•灌帶部》自云:「道宣律師是余(道世)同學,昇壇之日同師(智首律師)受業。雖行殊薰?好集無二,若見若聞,隨理隨事捃摭眾記。」道宣於《廣弘明集》記「道世德鏡玄流,道資素蓄,伏膺聖教雅好斯文。」

道世之著作有《法苑珠林》百卷、《諸經要集》二十卷、《大小乘禪門觀》十卷、《四分律討要》六卷、《四分律尼鈔》五卷、《金剛經集註》,大致歸為三類:鈔疏、注經(如《金剛經集注》)、綴輯(如《法苑珠林》、《諸經要集》)。綴輯類卷帙繁多,是道世費時較久最為用力之作,今就《法苑珠林》探討之。

 

貳、《法苑珠林》述略

《法苑珠林》素為輯佚書的重要資料來源,學者常以類書目之,往往忽視作者深心中,欲假編纂之方法,調和印度、中國(儒、道、讖緯、民俗等)文化、思想之意。因編在《大正藏•事彙部•百科辭書》下,被視為「佛教百科全書」,後人多以類書、輯佚書看待。

李儼之〈序〉言:《法苑珠林》性質有二(一)義豐文約,紐虞氏之博要、(二)跡宣道鏡,晞祐上之弘明。 「虞氏之博要」指虞孝敬之《內典博要》(四十卷,倣《皇覽》、《類苑》類書之作);「祐上之弘明」指僧祐律師(445∼518)《弘明集》(僧祐將四∼五世紀間,佛教對中國固有思想之論爭及其他文書,輯錄成書)。李儼表達本書採撮抄群籍、分類纂集,欲凌駕《內典博要》類書體製,護教弘法上更望媲美《弘明集》。

作者編撰之時代背景,可從「帝王對宗教之崇尚」及「類書比對」二面向探討:
(一)帝王對佛、道之崇尚:北魏孝明帝(516~528)廷殿有佛、道之爭,道教幾敗。北周武帝(561~575)毀佛,幾乎滅佛。隋文帝(581~604)倡導抄經,全國百姓競相起而效法抄經。隋文、煬(605~618)二帝,致力於「關中興佛法」及「舍利塔建立」的崇佛政策。唐朝道、佛仍爭論未休,歷任皇帝篤信道教,道教興盛,道教徒更不諱言地說「道教是皇族宗教」。 唐太宗(627~649)特崇道教,又看似護持佛教,但仍公然表示崇佛是「非意所遵」,將僧團納入管理,以行政干預佛、道之爭,實執統治之用;雖禮遇玄奘法師,卻已是晚年之事了。
(二)類書比對:僧祐《弘明集》以輯錄彙總方式,只收不述,彰顯儒、道、釋三教論爭。道宣《廣弘明集》則加作者論述,蒐羅歷代王臣對佛法興、廢論辯之文獻,偏屬選輯、敘述,論辯並用之彙集書。兩書同為三教論爭而撰集,可見當時代三教論爭之激烈。道世就在這時代背景下編纂了《法苑珠林》。

《經律異相》是現存較早之佛教類書,與《法苑珠林》同具按類分部、標明出處之類書特色。所異處,《法苑珠林》兼採內、外典籍,篇、部前設「述意部」闡述作者設立要旨,文中夾用「述曰」、「評曰」說明作者主觀思想,篇末廣引外典故事記聞形成「感應緣」,此皆《經律異相》所無。道世另作《諸經要集》,雖被視為《法苑珠林》之簡本,亦無援用外典、廣引感應故事為證之體例。

《法苑珠林》、《諸經要集》何著先出?筆者同意傅世怡博論「《法苑珠林》先《諸經要集》撰畢」之結論,今舉三證輔助之。(一)《諸經要集•入寺緣》引文「不得著革屣富羅入塔,具在《法苑珠林•士女篇》述」;(二)雖《法苑珠林•背恩緣》云「諸經要集云:有人入林伐木,迷惑失心」,《諸經要集•背恩緣》亦云「諸經要集云:有人入林伐木,迷惑失路」,然此二「諸經要集云」非道世之《諸經要集》。筆者探源始自《經律異相》「有人入林伐木,迷惑失心 (出諸經中要事)」、《大智度論•發趣品》「如《佛說本生經》有人入山伐木,迷惑失道」,已有「出諸經中要事」之說,道世當引自古說非自創,《法苑珠林》、《諸經要集》之「諸經要集云」,非道世《諸經要集》;(三)道宣《大唐內典錄》僅載「《法苑珠林》百卷」無《諸經要集》。道世七十一歲《法苑珠林》初稿新成,七十三歲全書撰畢,《諸經要集》隨之告成。

道世編輯《法苑珠林》的動機,一方面編一本利於尋檢的工具書,另方面編一本可恆久細讀之書,其中含蘊護教情操,常被教界忽略。除將佛家種種掌故、名物制度分門別類易於檢尋,更引儒、道、讖緯書為佛教故實印證,致令唐人樂受法益,甚具調和中、印文化意味,是其成書《法苑珠林》目的之一。類書體雖是唐之時尚,《法苑珠林》廣納內、外典資料,選擇排比,以達護法之旨,乃道世創舉。

《法苑珠林》在類書中,與《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同時。所引據典籍,除佛典外,外書約有一百八十七種餘。其中徵引最多者,為王琰《冥祥記》,凡百四十次,幹寶《搜神記》百餘次,唐臨《冥報記》七十次,顏之推《冤魂志》四十次,郎餘令《冥報拾遣》三十五次,《續搜神記》及劉義慶《幽明錄》、劉敬叔《異苑》、祖沖之《述異記》各十餘次。

 

參、《法苑珠林》版本考

據《法苑珠林•序》「總一百篇,勒成十帙。」未明卷數。今傳世者有「百卷」、「百二十卷」二說。《廣弘明集》「《法苑珠林》總一百篇,勒成十帙」,《大唐內典錄》、《佛祖統紀》、高麗義天法師(1055∼1101)《新編諸宗教藏總錄》、日本興福寺永超法師集《東域傳燈目錄》,皆書為「百卷」。新唐志子部道家(釋家)類,崇文總目釋書類,通志略釋家、宋志道家類(附釋民),著錄亦作「百卷」。獨萬曆十九年《嘉興藏》刻本改為「百二十卷」。《法苑珠林》宋始入藏,除嘉興藏百二十卷,宋、元、明、清藏為百卷。《四庫》依嘉興藏本,《四部叢刊》影印自嘉本,道光年間常熟蔣氏刻本回復為百卷,常州天寧寺刻本、頻伽本為百卷本。《中國佛教史籍導論》陳新會指出「嘉興藏刻本改為百二十卷,此最無理之舉」。

 

肆、《法苑珠林》體例

《法苑珠林》為類書體,全書從「劫量篇」到「傳記篇」共百篇。編撰體例分篇、部、述意、引證、述曰、評曰、頌曰、問答體、感應緣九項。
(一)篇:以「篇」立名,書篇名、卷次;如劫量篇第一,卷一。
(二)部:篇下設「部」為全書分級通例,亦有部下再立「部」者,

  1. 除「劫量、三界、日月、六道、敬佛、士女、欲蓋、十惡、六度、受戒」十篇外,餘九十採用「篇」、「部」二級分類。
  2. 篇下「部」注曰「此有若干部」;如千佛篇第五,注曰「此有一十五部」即七佛、因緣、種姓、降胎、出胎、侍養、占相、游學、納妃、厭苦、出家、成道、說法、涅槃、結集部。
  3. 部下「部」注曰「此別若干部」;如千佛篇下「七佛部」注曰「此別九部」即述意、出時、姓名、種族、道樹、身光、會數、弟子、久近部。

故「篇」中之部及「部」中之部,不相混亂,全書共668部門。
(三)述意:猶言「敘意」闡明本「篇」(「部」)的動機意旨,猶《史傳》之序,為道世思想論述。
凡採用「篇」、「部」二級篇目,其第一部均立「述意部」。
而採用「篇」、「部」、「部」三級分類者三類別:

  1. 「篇」下第一部立「述意部」略述「此篇主旨」。其餘大「部」中有時又選擇性的在其部下的第一小「部」設立「述意部」以明「此部主旨」,如「受戒篇」下分「述意、勸持、三歸、五戒、八戒、十善、三聚部」,而「三歸、五戒、八戒」再分六小部,十善部分五小部,三聚部分十三小部,其第一小部均是「述意部」。

屬於此例還有敬佛、十惡篇。

  1. 篇下第一大「部」的第一小部立為「述意部」,其餘的大部則不立。此類「述意部」用來概述此篇主旨,如「欲蓋篇」分五欲、五蓋二部,五欲部分四小部,第一小部為〈述意部〉,五蓋部不設。

屬於此例還有三界、劫量篇。

  1. 篇下各大部第一小「部」皆立「述意部」,分述「各小部大要」。如六道篇分「諸天、人道、修羅、鬼神、畜生、地獄」六大部,下各分若干小部,其第一小部均「述意部」。

屬於此例的還有千佛、士女、六度篇。
(四)引證:通常在篇、部的述意部後設有「引證部」,引用佛經故事以印證述意部所述為實,但非全面性。述意部、引證部係一體兩面,相輔相成。述意部闡明主旨,引證部引佛經以補意旨的可信度,緊接于後。惟除

  1. 敬佛篇之彌陀部
  2. 人道篇及
  3. 六道篇的持戒部、忍辱部另設於部末。

(五)述曰與評曰:述意部是作者的論述。篇、部中,道世以「述曰」、「評曰」表達其思想。「述曰」特色在作者敘述後引內典、外典俗書為證。「評曰」總評大意少佐證。
(六)頌曰:通「篇」末「感應緣」前,四言或五言偈頌體總結全篇大旨。此依佛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散文經文後韻文重述,此散文、偈頌形式,為變文沿用。
(七)問答體:篇部中有直以「問曰」、「答曰」方式貫串全文以闡述佛理,多引教證答之。如三界篇中「諸天部」的僕乘、眷屬、貴賊部等。
(八)感應緣:除「劫量、三界、日月、福田、士女、慚愧、感通、住持、攝念、發願、供養、輪王、訥諫、和順、背恩、善友、惡友、校量、愚戇、詐偽、謀謗、業因、欲蓋、十使、法滅、雜要、傳記」27篇外,餘63篇末均立「感應緣」,廣引感應故事以為證驗,類似引證部。惟引證部純引佛經故事,感應緣為外典、見聞等故事。

其中六道、敬佛、十惡、六度篇於大部末設「感應緣」。
綜述《法苑珠林》始於宇宙論,次立佛教創始者及諸佛法,參有俗世道德規範之分類法,近似唐類書「天、歲時、地」之分類,迥異於部派佛教《俱舍論》有漏、無漏、迷、悟之分類邏輯。

結 語

道世與道宣道情匪淺,同具「好集」雅性。道宣《廣弘明集》、《大唐內典錄》載有道世著釋,道世《法苑珠林》明示道宣著作。《大唐內典錄》載錄「《法苑珠林》百卷」,未及收納《諸經要集》。

顯慶四年道世「讀一切經,隨情逐要」,十年間完成《法苑珠林》及《諸經要集》,《法苑珠林》先於《諸經要集》。二書同為類書,一廣卷百篇,一簡本二十卷。差異者,《法苑珠林》體例為篇、部、部,除引用佛經教證外,廣引外典百八十種以證佛教故實,於篇末援引故事記聞成「感應緣」,「述意部、述曰、評曰」闡述道世理念思想;《諸經要集》類目為部、篇、緣,體例一致完整,具「述意緣」無「感應緣」,未援外典。

現存最早佛教類書為《經律異相》,寶唱法師引佛典教證,未引外典佐證,與《法苑珠林》有異。《弘明集》、《廣弘明集》彙集儒、道、釋三教論爭文獻,《法苑珠林》除納三教佐證佛教故實,更藉儒書印證,調和中、印文化思想,深藏護教情懷。此為中國漢學家垂青,《法苑珠林》登儒藏乃創舉。

《法苑珠林》百卷、百篇,篇下設部,除「劫量、三界、日月、六道、敬佛、士女、欲蓋、十惡、六度、受戒」十篇外,餘採篇、部二級分類。篇下部注「此有若干部」,部下部注「此別若干部」,篇中部及部中部不相混亂,全書計六百六十八部。從劫量篇至傳記篇體例細分:篇、部、述意、引證、述曰、評曰、頌曰、問答體、感應緣九項。「述意部」闡述該篇或部主旨,猶如《史傳》序,為道世之思想論述。後設「引證部」引用佛經故事印證作者所述之意為實。述意部闡明主旨,引證部引佛經云云更增信度,相輔相成。篇、部之中以述曰、評曰舒暢己意。「述曰」係作者之敘述,引佛典、外典俗書為證,「評曰」總評大意少佐證,「偈頌」總結全篇大旨,形如《法華經》、《華嚴經》,問曰、答曰方式貫串闡述佛理,篇末置「感應緣」廣引外典。《法苑珠林》之分類方式,近似唐類書,異於部派佛教。

《大正藏》,冊53-54a。

《法苑珠林》卷1,(T53, p. 269a);《廣弘明集》卷20,(T52, p. 246c);《宋高僧傳》卷4,(T50, p. 727a)。

青龍寺位於陝西長安西南約四公里處,建於隋開皇二年,初名靈感寺。唐武德四年被廢,龍朔二年改名觀音寺,景雲二年更名青龍寺,會昌五年滅佛時被廢,會昌六年重興改名護國寺。大中九年恢復青龍本名。北宋元祐元年後寺院被毀。參《佛光大辭典》,頁3705。

《續高僧傳》卷20,(T50, p. 590c)。《續高僧傳》卷22,(T50, p. 616a)。

《續高僧傳》卷22,(T50, p. 621a);《續高僧傳》卷20,(T50, p. 590a);隋智首法師(567∼635)甘肅安定人,俗姓皇甫;弟子有道宣、道世、慧滿、道興、智興等。

《廣弘明集》卷20,(T52, p. 246c)。

《釋氏稽古略》卷3,(T49, p. 819c)。

荒牧典俊、小南一郎譯,《大乘佛典》〈中國•日本篇〉第三卷,日本東京都:中央公論社發行,「據川口義照之推定,麟德三年一稿完成,總章元年增補定本」,頁304-305。

《法苑珠林》卷10,(T53, p. 354b)。

《廣弘明集》卷22,(T52, p. 260a)。

《法苑珠林》卷1,(T53, p. 269b)。

《法苑珠林》卷100,(T53, p. 1021c)。

李養正著,《道教概說》,頁105。

《法苑珠林六道篇感應緣研究》,頁33-37。

《法苑珠林》卷50,(T53, p.666b)。

《諸經要集》卷8,(T54,p.69b)。

《經律異相》卷11,(T53, p.58c)。

《大智度論》卷49,(T25, p.413c)。

《法苑珠林》卷1, (T53, p. 269b)。

《廣弘明集》卷20,(T52, p. 246c)。

《大唐內典錄》卷10, (T55, p. 332c)。

《佛祖統紀》卷51,(T49, p. 454c)。

《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3,(T55, p. 1178b)

《東域傳燈目錄》卷1,(T55, p. 1162c)。

《翻譯名義集》卷1,(T54, p. 1055a)。

《中國佛教史籍導論》,頁64。

陳昱珍撰,〈道世與《法苑珠林》〉,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民81),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253-256。

下一篇
東山禪寺圓融禪寺淨因寺寶蓮禪寺華嚴禪寺淨圓精舍揚善講堂妙林寺松柏寺加州圓融禪寺溫哥華圓融禪寺